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刘伟霞
“互联网+”是当今一大热词。其中,互联网+党建也屡被提及,但多局限于以互联网的技术开展一些党建活动,如“党员学习APP”、党员组织关系网上接转、党员学习智能签到系统等。以个人浅见,这仅是互联网+党建的第一层次,更进一步的思考,应着眼于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基层党建,构建基层党建的价值链。
所谓互联网思维,各家定义不同。马化腾版的定义中,有最吸引人的一句:互联网+是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所谓“新生态”,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它是一种思考方式!
用这种思考方式去反观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亟需一个高阶、彻底的互联网转型。也就是说,要以互联网思维去重塑党建工作的整个价值链。
结合近年来所抓的几项工作,我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中,有四种思维尤显重要: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党建工作亦如是。
以用户为中心,首先要清晰定位基层党建工作的“用户”,回答好抓党建“为什么,为了谁”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由此可见,群众,是党建工作的最根本的“目标用户”。任何时候,党建工作都要围绕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赢得群众来进行。
围绕、引导、服务、赢得,表达了一种递进的关系。这种递进关系的基础,是联系。把党员和群众联系起来,把党组织的工作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把党组织的成效与群众评价联系起来,才有最终的“赢得”。
金华市推行的“代表民意六项制度”中,主体内容就是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即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党组织的工作更紧密地与群众联系到一起。这是一项固本强基、符合党建工作根本规律的重要制度。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项制度落实后的成效。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县前村,户籍人口1300人,外来人口2000人,18年没有计划外生育、18年没有矛盾纠纷和上访,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他们靠的是什么?是村干部和党员坚持不懈的联组走访,是村两委每月雷打不动的民情议事会!
“浙江经验20条”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要“四必到、四必访”,用意也在于,党组织要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宣传党的政策,消除群众误解,解决群众难题。只有了解你的“用户”想什么、要什么,让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党建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生命力。正如电影《建国大业》里毛泽东所说:“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基层党建工作的价值,是否也可表述为:它所联系的群众数的平方?
大数据思维
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这句话摘自《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基层党建工作面对数量众多的党组织、党员,以及党员所联系的群众,同样需要确立大数据思维。
人员的流动化、思想的多元化,让我们的工作对象不再固化于原来的一个个“单位”。他们正在从“一类人”变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在哪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党建工作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准化。
大数据思维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挖掘。今年金华市委部署的“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中,要求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开展“四个知晓”活动,即党组织书记要知晓党员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进一步延伸到党员所联系的群众,也必须做到“四个知晓”。这正是一种大数据的思维。
但对于这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很多地方显然重视不够。笔者在基层走访中曾发现,有的书记对本支部的党员情况了解不足,尤其是长期外出的,去了哪里、过得怎么样,含含糊糊。甚至有书记坦言,“上任4年,有2个党员还不认识”。这样基础上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往往容易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水平。比如有的地方的集中党日活动,随便找一份报纸、文件学习,念的人不知所谓,听的人昏昏欲睡。“他说的都不是我想听的”,党员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当然也有精彩的例子。兰溪市马涧镇东塘村的村务公开栏里,每个月都会公布党员走访收集的群众诉求,以及处理的情况。“希望村里做花坛时,把我家门口的路留宽一点”:“邻居养羊,味道很臭,要求村干部处理”,这些细枝末节的诉求,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正因为党支部的工作始终与群众诉求同频,这个村才能连续四年被评为五星级支部。支部书记周恩平说:“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里的“想什么”,就是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不断收集、更新的数据。
由联系到数据,包括信息数据、行为数据、关系数据,最终达成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党建工作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提升。
简约思维
简约思维,指在工作的规划和定位上,力求专注,做到简单、简洁、简约。苹果公司是以简约思维获胜的经典案例。只有几款手机产品的它,市场占有率却稳居世界第一。
大道至简,少即是多。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越容易被接受,效果也往往越好。“浙江经验20条”中,很多都是看似不起眼的经常性工作,包括村干部坐班值班、集中党日活动、落实基层基础保障等。这些工作,过去各地普遍不以为然,觉得不够亮、不能出彩,抓不抓都一样,宁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创新”上。在这种“创新”思维指导下,一些地方每年翻新工作理念和要求,基层应接不暇,只能以“盆景”代替“风景”,甚至搞一些“牌牌党建”、“口号党建”。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体现简约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常抓不懈,不“翻烧饼”、不折腾。比如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今年一年抓下来,到了集中活动日,不用通知,外出党员会纷纷回村参加活动,党员意识大为增强。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体现简约思维,还要求设计的工作程序,要便于基层操作,不搞繁琐主义。比如,原来基层党组织的“五星争创”,五个体系、各三个层级,看似精细化,但基层很难操作,最终流于形式。简化为五个星级的综合考评后,一目了然,基层接受度大为提高。
专注于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把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基层党建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跨界思维
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无孔不入,零售、制造、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医疗、媒体……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催生了一批跨界创新的组织。凡是不敢跨界的,终将被跨过来的所打劫。
基层党建的跨界思维,实质就在于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无缝对接、交融共促。你是你、我是我,井水不犯河水的观念抓党建,必然导致“两张皮”,成为群众反感的形式主义。去年开始,省委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基层党组织把治水拆违和党组织活动、党员管理紧密联系,找到了发挥作用、树立形象的主战场,凝聚力战斗力大为提升。今年,这种跨界思维有了一个新名词,“党建+”,党建大胆跨入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各个领域,从“党员干给群众看”发展为“党员带着群众干”,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同时,原有的党建领域,也正在被不断地打破,新领域新业态的出现,更是跨界的土壤。跨界思维是“锤子”,需要创新的问题是“钉子”,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一枚钉子。村改居后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如何加强?“淘宝村”党建如何开展?党建如何引领和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党建如何在养老服务、富民产业中有所作为?打破原来思维、行为方式的框框,跨出党建看党建,定能找到答案。
未来的基层党建,必然是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促进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整合与跨界造就的党建生动局面,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