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谨防“三种现象”
祁高峰
时下,公车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环节,全国各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了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的意义毋庸置疑,对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车轮上腐败”,树立执政党良好的对外形象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公车改革面广量大,利益纠葛,因此在公车改革的同时,要深入研究公车改革后续工作,谨防三种现象,确保改革的效力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防“不作为”现象。本轮的公车改革采取发送交通补助津贴的方式,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保留了机要应急用车。在特定区域里,任何人对一般公务出行动用机要应急用车都属于违纪行为。公车改革后,上下之间的联络衔接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变化,从积极因素来说,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将逐步减少,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文件传输的将逐步增多,但另一方面,对部分现场办理的事项,由于考虑到费用问题,该去的不去,或该去的少去,代之以电话咨询。
二要防“换马甲”现象。一方面享受着公车补贴,另一方面对“公车”进行包装,挂着私车牌照,继续发挥“公车”用途,人员、费用改头换面,继续从其他渠道进行解决,严重违反了公车改革的初衷。
三要防“躲猫猫”现象。既然公车改革后选择合适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数同志则抱着反正出门为公办事,做事没有提前量,晃晃悠悠,一件事办了半天或者半天办了一件小事,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建议要切实加强公车改革后的监管,切不可一改了之,各地要结合实际,密切关注公车改革后的动态,一方面要加强公车使用的督查监督,让公车真正发挥应有用途,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公车改革后出现的新动向,强化对公务人员行政行为和效率的监管,确保在公车改革的新常态下,行政效率实现提速优化,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