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人才:执政党领导人才强国的历史担当
党管人才:执政党领导人才强国的历史担当
沈荣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5·13”重要批示中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作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七大关键措施之首,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和分量,也体现了我们党的一种历史担当。根据我们研究,新形势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确立党管人才是战略管理的定位
人才的战略管理是国家的战略需求,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战略导向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战略管理,是包含了主动发现和挖掘,以及通过宏观政策环境优化吸引和培养人才等一系列措施。根据“人才学”理论,人才管理有三个层次:战略层次、执行层次和操作层次。战略层次是指对整个人才管理重大战略问题的确认和决策,是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执行层次是指在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方案,研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政策和制度;操作层次是指在执行层的指导监督下,落实行动方案,对人才进行直接的和有效的管理。
党管人才,集中体现在人才管理的战略层次,因此它的定位是对人才的战略性管理。其工作重点主要包括确定战略理念、制定战略目标、构建战略体制、选择战略工具等方面。
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
目前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上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组织部门与人社部门的定位问题。组织、人社部门定位不清,造成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甚至相互扯皮;二是组织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职能分工问题。由于目前中央对牵头抓总要求还是比较原则,加上有些组织部门缺乏权威性,牵头抓总变成处处“磕头”,工作很难协调;三是组织部的人才工作部门与组织部其它部门之间关系问题。作为组织部的三个“轮子”,现在力量配备主要在干部、党建这两项,人才工作只占很小部分。这些领导体制上的原因,导致种种深层次问题无法解决,影响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实行体制变革,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当前,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对党管人才职能进行适当调整,加强政府人社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组织部门应强化战略性管理,落实好牵头抓总职能,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人社部门应加强“综合管理”职能,要在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各业务部门要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提高意识,明确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三是,组织部门自身要在党委领导下,适当加强人才工作部门力量,在当好参谋、创新实践、整合资源、示范引领上下功夫。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
据调查,当前党管人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有36.6%的人认为人才立法严重滞后。因此,构建中国特色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
党管人才,既要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政策法制环境,更要为推进人才立法进程多做贡献。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要对以往所制定的人才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及时清理一些已不合时宜的文件规定,在人才政策制定上做到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二要围绕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全面规划建设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分系统、多层次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使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制度保持公开性、权威性和连续性;三要切实将人才法制环境建设作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当务之急必须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机制,从制度层面加以落实,当前可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改革党政机关绩效考核内容,把人才工作作为考核一把手政绩重要指标。据我们调查,有92.2%人认为,必须明确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开发列入党政一把手年度工作目标,每年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建立责任追究制,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应追究领导责任。调查显示,有93.7%的人认为,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某一部门、某一地区搞任人唯亲、浪费人才、埋没人才,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等严重失误的,追究领导责任。
党管人才原则要适应对外开放新趋势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外国专家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人的对外开放对推进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人的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在这里,习总书记是首次提出“人才开放”的概念和任务。这为我们党管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对外开放,一般应包括三个阶段,商品的对外开放,资本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对外开放,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最近,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人才,也就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很值得深思。党管人才,不仅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而且要有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习总书记提出的对外开放首先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就是我们党在人才方面具有的世界眼光的表现。这是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需要,也是学习应用先进的世界知识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需要。
真正加大对人才建设的投入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可采取三个办法:首先,国家要加大人才建设的投入。根据人才规划纲要的规定,国家要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2020年,公共教育投资应达到占GDP的5%以上。其次,建立多元人才投资机制。就是要建立国家、社会、单位、个人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企业要不断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实行国家和民办等多种办学模式,改变目前基本上由“国家办教育”的状况。(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