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沈荣华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彰显了中国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上,习总书记提出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08年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我理解,这是习总书记对我国进入“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后作出的重要论断,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然而,现实中人才意识没有很好解决:在不少地方和单位,“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工作还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些党政主要负责人“四个尊重”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培养、团结、用好、服务人才;特别是我国科技人才目前的实际地位不高,相反“行政化、官本位”思想愈演愈烈。习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把“破除官本位观念”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可谓切中要害,对提高人才意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在人才工作的目标上,习总书记提出人才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对人才强国作出了重要论述,他说,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他还提出,“建设人才强国,正是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才领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必须看到,以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标志,我国已加快进入人才战略管理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大战略体系,而人才强国战略又是四大战略中的支撑和关键。据研究,人才强国标志一般要具备“五个力”,即人才综合实力,科技人才创新力,技能人才竞争力,人才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们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离“五个力”的差距很大。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梦之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保障。人才新定位催生新认识: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又是“五位一体”改革的有力支撑。
在人才发展的推进路径上,习总书记提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同实施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结合起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用抓好这个第一资源来支撑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习总书记“两个结合”的人才思想,其实质就是指明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服务发展,当前来讲,要与科学发展更加协调,与创新发展更加协调,与转型发展更加协调,这为加快确立我国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此外,习总书记还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等等。
在人才工作的重点上,习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小康社会靠什么实现?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又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之后他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这里,习总书记把科技创新在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我国科技工作的新任务,明确了科技工作的新方向,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人才工作的对外开放上,习总书记提出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他说:“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人的对外开放对推进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具有基础性作用。”这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人才开放,透出一种中国自信,一种中国气度,一种中国精神,一种执政自觉,是一个时代性的人才战略思想。近几年来,总体讲,我国引进国外人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没有很好破题,李源潮同志曾说过,引进海外人才,外国人中的人才,我们连边也没沾到。主要问题是,国际人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国际人才对我国生活环境满意度不高;国际人才自我培养力度不够等。对外开放,一般应包括三个阶段:商品的对外开放;资本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对外开放,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也是党管人才的新高度。我们必须转变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快实行三个转变:要从引进国内人才为主转到引进国外人才为主;要从引进国外一般人才为主转到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为主;要从只注重引进人才转到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这一使命,已经历史性地摆到国人的面前。
在深化人才制度改革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重大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敢于啃“硬骨头”,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等。根据习总书记的指示,当前人才制度改革,在体制上,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主要有五大趋势:一是市场决定将促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刻变革。二是传统产业在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将面对转型和转移;三是就业从生存转向发展,呼唤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四是技术进步将推动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不断创新;五是人才市场多项改革并进,考验政府对市场规划、协同及规制能力。在机制上,重点应突破评价、流动、激励、使用四大机制:在人才评价机制上,要重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走出“论文崇拜”的“怪圈”,通过业绩和贡献识别评价人才,鼓励人才“把论文写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大地上”。在人才流动机制上,要着力建立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在人才激励机制上,要健全完善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的制度机制,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在人才使用机制上,要打破各种不合理制约,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各阶层人员都有通过平等竞争向上发展的机会和通道。
在人才工作治理体系上,习总书记提出坚持完善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这为建立人才工作治理体系、加强人才的科学管理指明了方向。人才发展的治理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是一元单向管控,而治理则是多元主体共治;二是治理方式法治化。管理带有行政性,而治理即是依法治理;三是治理导向市场化。管理还是计划色彩浓重,治理即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四是治理模式灵活性。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刚性模式,治理则是上下结合的复合包容模式;五是治理目标体系化。管理是单向度的,治理则是体系化的。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