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内外官员培训

    在中国逐步确立世界大国形象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把“一带一路”明确为经济发展的“三个支撑带”之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在“两会”上递交了一个《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国内外官员培训》的提案,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他。

    谈到自己递交这份提案的初衷,冯俊委员说,“一带一路”国家规划即将出台,为了做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工作,让“一带一路”建设开好局、打好基础、取得预期的成效,“我认为,做好国内和国际上各类官员的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如何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构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让国内的领导干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员更加清楚地了解和积极参与到这一重大决策和国际倡议中来,培训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冯俊委员这样强调说。
    冯院长认为,首先要加强国内官员的培训。他说,今年2月1日中央召开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2月中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召开,许多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写进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但要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和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真正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力,避免‘一窝蜂’地盲目上马、盲目攀比,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规划,还需要开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培训。”他点出了目前不少同志的担忧。
    冯俊委员提出,中央政府相关部委要积极承担“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和规划内容的政策解读,让社会各方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系统认识和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规划内容、目标任务,以及企业投资合作机遇和可获得的政策支持等。国内培训可首先从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高管入手,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规划、合作以及对外项目和投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增强中国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项目和投资的针对性。注重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商业模式、海外投资风险控制以及跨文化沟通交流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和学习。还要特别重视沿线国家的国家制度、典章规范以及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礼仪、民俗等方面情况的了解与学习。
    “除国内官员的培训外,还要加强沿线国家官员的培训和交流”。冯院长提出,要积极开展面向沿线国家官员的培训和交流,让世界了解“一带一路”战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他从国际政治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等三个层面作了展开分析。冯俊委员说,从国际政治的格局来讲,我们要通过培训和交流,让沿线国家了解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寻找政治和外交的最大公约数。
    从世界经济发展讲,冯委员认为,对沿线国家官员开展培训交流,除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必要性、互利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内容外,重要的是让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民间组织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自利的或以邻为壑的构想,它是一个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战略;在我们得到发展机会和利益的同时,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多的利益。通过培训交流,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我们“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图,建设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扩大利益契合点。
    “从国际文化交流讲,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增进民心相通。”冯委员说,“一带一路”国家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的矛盾与冲突、不同民族与种族的矛盾与冲突,呈现易突发、多样性、复杂化、长期化的特点,这些因素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可能面临文化、宗教方面的冲突。通过相关国家官员的培训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的认识、理解与信任。通过国内相关培训院校和机构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培训交流合作,让沿线国家更多的人能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和平包容精神,了解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合作、互鉴和共赢的文化传统,消除沿线国家对中国是否存在文化扩张的疑虑。 


 

报名咨询

021-65650813

021-51263651-8034

微信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4023701号 Copyright © 2003-2014 上海华智干部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