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为官不为要防止懒马效应
在今年“两会”上,“为官不为”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党和政府重拳治懒治庸的强烈信号,同时也表明作风建设面临的任务之重大、困难之艰巨。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匹马拉车,后边的马偷懒少出力,主人看到一匹马也能够拉车,就让它留在家里干零活。前边的马多干了工作,吃的还是那些草料;后边的马不用再干重活,“待遇”却没有降低,觉得很得意。但好景不长,主人招待客人时发现肉不够,便把后面那匹马杀了。
这就是经济学上有名的懒马效应,读罢之后让人唏嘘不已。其实,治理“为官不为”就是要从严惩治庸、懒、散、浮、拖等现象,营造出一心干事、全心为民的良好氛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似有相通之处。
从懒马效应的理论来看,“为官不为”的干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死脸马”,这种干部有阅历、有经验,但年纪偏大,对职业没有新鲜感,不甘心离开却也不想多做事,得过且过混日子。另一种是“卧槽马”,这种干部满腹才华并且经验丰富,但因偏执的个性和较低的情商不受重用,以至于浮沉之后随遇而安。
惩戒当然是一种有效的处置方式,甚至“杀马”的招式也不是不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说明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已经深深“潜伏”在了部分干部心中,不下大决心、不下大力气,最终只会半途而废。所以,上班逛淘宝、嗑瓜子等现象该通报的就要通报,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为官慢为的该辞退的就要辞退,壮士断腕为大局、刮骨疗伤才能身体健康。
除了使用惩戒手段,畅通上升渠道,鲜明“有为才有位”的用人导向,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既要罚懒,更要奖勤。工作中有不少埋头干事、任劳任怨的干部,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负重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当干部也是这样,是正常的心理诉求和职业追求,无可厚非。但如若付出没有回报,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干的不如不干的,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就会形成一种不靠实干靠“走歪门邪道”的不良氛围,甚至是“劣币”驱除“良币”,丧失人心和力量。
当然,治理为官不为、防止懒马效应,光靠“杀马”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一个单位长期有“懒马”存在,觉得某些干部可有可无、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那么,就应该从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看制度上是不是存在缺陷,是否需要改进完善;看制度执行上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人讲人情“给面子”。只有靠制度的长期性、规范性、强制性,才能保证“策马之鞭”用得好、用得活,才能让干部时时刻刻讲规矩、守规矩,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