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 不胜任 不适应”

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障碍不少

 
   本报讯 “不可靠、不胜任、不适应”,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近日提出,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须破除“五大障碍”。

   研究认为,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之间人才流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打破了人才行业所有、单位所有的局面。但总体来看,人才流动还不算顺畅,特别是人才向党政机关流动还存在一定障碍。
   首先,观念障碍。目前人们对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还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可靠论”。有调研显示,90%的受访党政机关同志认为,社会优秀人才的政治倾向和从政动机难以把握。二是“不胜任论”。一些同志认为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层次普遍较低,素质能力难以胜任党政机关的要求。三是“不适应论”。也有不少同志认为,尽管社会优秀人才可能在相关领域中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不一定能够适应党政机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诸如体制内工作的方式、各种纪律的“束缚”等等。
   其次,需求障碍。由于党政机关普遍没有推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对于什么岗位需要人、岗位对人才有哪些具体的素质能力要求以及这些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后应该怎样发挥作用等不够清晰。另外,由于目前党政机关人才出口不畅,对于引进社会优秀人才没有十分强烈的意愿。
再次,信息障碍。一方面,党政机关可能有引进社会优秀人才的需求,但不清楚人才在哪里,而另一方面有意从政的社会优秀人才也不能及时掌握党政机关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渠道障碍。目前人才流入主要靠组织调任(26.99%)、公务员招录(15.77%)、面向一定范围的公开招聘(12.83%)等组织推动方式。对于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还没有常规化的进入渠道。
    最后,体制机制障碍。党政机关对所有公务员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结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以在体制上就决定了进入党政机关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大多数公开招聘主要限制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范围内,大量体制外优秀人才没有机会进入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应畅通以下五种渠道:
    第一,选调制。对于已经进入视野,各方面条件均十分符合的党政机关亟需社会优秀人才,可综合考虑人才的政治素质、工作经历、能力特点等因素以及岗位需求,按照一定程序直接通过组织选调进入党政机关。
    第二,推荐制。党政机关可定期与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基层单位或组织联系,委托其推选优秀人才纳入选拔推荐视野,一旦出现空缺可及时从中补充。
    第三,试用制。将党政机关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借调”人才的方式制度化,并探索建立借调非公单位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机制,以用代选,在实践中观察人才、评判人才。
    第四,公选制。对于一些贴近群众、直接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岗位,可采取公选制的方式。
    第五,自荐制。党政机关可定期通过官网向全社会发布需求信息,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优秀人才报名自荐。
   
要建立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保障机制。
    一是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实现人才进入渠道多样化。针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岗位,应重点采取选调制方式,而对于市县及以下党政机关岗位,则应以推荐制、试用制和公选制为主渠道;建立常规化需求发布机制,保证社会各方面人才及时了解党政机关的需求;建立以履职目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于党政机关一定层次的岗位签订任期及年度履职目标责任书,并根据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实施问责,推动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报名咨询

021-65650813

021-51263651-8034

微信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4023701号 Copyright © 2003-2014 上海华智干部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