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安徽省马鞍山市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记者 王冬梅 通讯员 撒前进
前不久,记者来到了地处皖苏交界处,距离马鞍山市区40公里的和县石杨镇花园村,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大山深处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拥有平坦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整洁的农家院落、干净的公共厕所,山青水绿,稻田葱翠,生机盎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怡然自得,好一幅秀丽的田园画卷!
这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最偏远山村的祥和面貌,也是该市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力为民服务触及“神经末梢”的一个缩影。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马鞍山市聚焦“服务”,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走亲戚”:自上而下的关爱
“走群众路线首先要了解群众,了解群众就要接触群众,接触群众就是接地气,接地气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而‘走亲戚’活动就是接触群众、服务群众最好的方式。”活动伊始,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的一番话,让“亲戚”这个词有了另一种更为动人的注释。该市把“走亲戚”定为教育实践活动中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要求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群众结成亲戚,为“亲戚们”解决各种问题。
今年56岁的费家荣,27年前因脊椎受损导致下肢重度残疾,且患肺结核病,不能进敬老院,长年独身蜗居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棚屋里,27年来从未上过街。博望区残联理事长王久龙认了这个亲戚。此后,王久龙积极争取政策,为费家荣实施了“危房改造”,建了无障碍行走坡道,并赠送电视机和新式轮椅。在王久龙陪同下,费家荣坐上轮椅第一次走上了镇大街,圆了他20多年的“逛街梦”。他高兴地说:“王久龙比亲戚还亲。”
“比亲戚还亲”是马鞍山市受助群众对机关干部们的朴实评价。在活动中,受益更多的则是机关干部。
“第一次到老百姓家,不知道站好还是坐好,不知道说什么,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市委办一位年轻干部感触很深。
把“走亲戚”活动打造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平台,通过“走亲戚”倒逼干部自觉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技巧,掌握与群众的沟通方法,善于为群众纾难解困,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正是马鞍山“走亲戚”活动的主要目的。
为了深化活动,市委书记张晓麟带头在花园村驻村蹲点,住农家、干农活、话农经,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所思所盼,向农民群众问需问计问民生。各单位开展各种活动让干部们对“走亲戚”入心入脑。如该市市直机关工委开展“百篇走亲戚日记”评选、“百件温情实事讲述”、“百名小亲戚游三馆”活动;市国土局深入开展“四走亲戚活动”;和县开展“我与亲戚同劳动”、“我邀亲戚提意见”等活动,并将“走亲戚”活动向村(社区)干部延伸,让群众天天能见到村(社区)干部……
如今,马鞍山市党员干部不仅自己去“亲戚”家,逢年过节还带上爱人和子女一起走“亲戚”,有的还把“亲戚”接到自己家中做客,走出了“鱼水深情”。
“最初,结亲戚的对象主要是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化,这个覆盖面已经扩大到了征迁对象、老信访户、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等。”马鞍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晓利对记者介绍。目前,在机关干部的带动下,马鞍山市已有近10万名党员干部进农村“走亲戚”,进社区领服务,进企业帮发展,各级机关评效能转作风,以实际行动促进党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强基固本:自下而上的稳固
在花园村,当地群众和村干部都向记者夸奖该村社会管理员陈道金,说村里面貌变美,老陈有功劳。过去,花园村一度没有公共垃圾站,村民只好把垃圾倒在房前屋后,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污染环境。陈道金任社会管理员后,村民戴金兰将这一问题反映给了他,戴金兰告诉记者:“反映后,仅一天他就把垃圾桶买来了,每家每户搁一个,大家特别满意。”村党总支书记杨仁聪说:“村民选出的社会管理员威信很高,村民信服。”
像陈道金这样的社会管理员,花园村所在的和县有300多名,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他们既当村民的“传话筒”,又当村民的“办事员”,把政府贴心的服务延伸到村民身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这支队伍是马鞍山市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强基固本专项行动的一部分。今年,该市以加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村居干部职业化为目标“强基固本”。组织部门全面研判村级组织,逐一“过筛子”,结合村级换届,“按照先分析研判、再把人选好、然后顺利换届、最后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思路,着力进行村居干部职业化建设。目前,该市已经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建立起一套村居干部的薪酬体系和奖励激励机制。
“村居干部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配套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政策也能够享受,免除了后顾之忧,也进行了许多创新。通过提高经济、政治待遇,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和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持续服务:常态长效
“入院治疗花了4万多元,自家只掏了5000元。”雨山区向山镇向阳村村民徐金平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2014年春节前,他突患脑梗,入院治疗,村委给他送去5000元慰问金,加上新农保报销的3万元,徐金平只花了5000元治疗费用。原来,为减轻患重病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防止村民因病返贫,向阳村设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凡一次性看病费用达2万元,除正常报销外,另外给予5000元的救济金。此外,该村还设立了大学生奖学金制度、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说一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这是该村党总支书记陶家发的经验之谈。今年,他重点琢磨怎么发展村级经济,利用该村市场旁边闲置地块新建了4800平方米的二层商铺房对外出租,他自信地对记者说:“加上市场内部的管理费收入,村里每年收入可达120万元,为村内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向阳村为民服务经验被推广至全镇。“我们向山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打造‘六心’特色品牌,即多筑民心路、多解民心结、多了民心愿、多做民心事、多为民心想、多圆民心梦,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向山镇党委书记、镇长黄金秋对记者如是说。
记者在马鞍山采访注意到:该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围绕长效常态服务不断创新。该市卫生局党委推出为民办实事“急救一体化”建设项目,正升级改造市级120急救调度指挥平台,实现三县三区120急救调度指挥一体化,逐步为空巢老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安装自动呼救器,在区县设立标准化急救分站,让群众能够就近得到便捷救助;市交运局则突出交通特色创新活动载体,各项活动可圈可点,如中北巴士公司开展了“领导让职工满意、机关让基层满意、内线让外线满意、外线让乘客满意、公交让社会满意”活动,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城市公交服务升级”项目相结合,在社区开展老人安全乘车注意事项宣讲活动,在新建小区增设公交站点等,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有群众还送去“公交服务升级 便民利民惠民”的锦旗。
方晓利部长表示:“为民服务,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让群众满意,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员干部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被称为群众“家门口的活动”,唯有走到群众家中,走到群众身边,不作秀,不走过场,把活动“做到家”,才能让群众真正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