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圈子文化”要害是公权力异化
滕朝阳
中央巡视组今年第二轮12个巡视点都被指出了顶风违纪、超职数配置干部等问题,而广西、四川、江苏、河北还被指存官场“圈子文化”。四川被指出“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一度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广西被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江苏被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圈子,进行封闭式权钱交易”;河北被指出“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并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
粗略分析,这里所说的“圈子文化”大约是两类,一是官员之间的“圈子”,一是官员与老板之间的“圈子”。这两个“圈子”由于和官场密切相关,又以官员为“圈子”的主要方面,所以可统称为官员“圈子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欲加入某个官场“圈子”,校友、同乡都可成为媒介,但仅此还不够,吹吹拍拍、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剖心效忠、利益输送是断不可少的。
但官场“圈子文化”的消极影响远不止于此。你有你的“领地”,我有我的“圈子”,哪里会有什么凝聚力、战斗力?而且,“圈子”排拒的不仅是“非我族类”的个人,也不仅是其他“圈子”,还包括来自中央于己不利的政令。“圈子”永远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为了“圈子”的利益不惮于为所欲为,不惜牺牲党和政府的形象,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可以说,官场“圈子文化”是败坏官场风气、社会风气的毒素,是侵害党和政府肌体的毒瘤,不加以大力扫除后果不堪设想。
扫除官场“圈子文化”,首先就要扫除官场上各种各样的“圈子”,以及基于各种官场“圈子”所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若说治本,则非对制度加以完善不可。今天官场“圈子”的形成,则更多靠的是长官手中掌握的权力,并且权力不受约束地滥用。在他主管的那个“小山头”,他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山大王”,如此势焰熏天,伶俐之徒固然趋之若鹜,善良之辈也只能寻求自保,如何能不结成团、形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