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梦,你我的梦,国家的梦

女性的梦,你我的梦,国家的梦
——“媒体与性别文化”之我见
马   利
 
什么是“人”字结构?一撇一捺,就是相互支撑的一男一女。
就是这一男一女,撑起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今天,在这个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尤其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女性的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向的目标更加远大,更需要我国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别形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别文化。
历史上,中国妇女以“三寸金莲”为美,无才便是德。
革命时期,保家卫国不只是男人,女人也要投身革命。刘胡兰、江姐,等等,出现了一批女英雄。
建国后,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投入火热的生活。
改革开放,强调女性“职业发展”,衬衫、套装,职业女性追求独立和自强。
时代性,永远是性别文化的主线。从新中国的四任女性副总理身上,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性别文化的时代脉动—— 
吴桂贤,从纺织女工、全国劳动模范,到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1975年她当选那年,才37岁,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总理,至今没有人打破这个纪录; 
陈慕华,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1938年她满怀理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解放后参加了“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她全面见证了中国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程,1980年担任副总理;
吴仪,出身工科,从技术员、工程师,到企业,再到国家机关。2003年接任副总理,上任不到20天,赶上“非典”,临危受命。有人称她是中国的“铁娘子”,她三度登上了福布斯“世界百强女性风云榜”。 
刘延东,清华大学毕业,扎根基层、炼自基层。我曾经听一个老同志说,延东同志当年在工厂搞会战,鞋带断了,铁丝一拧;几十米的高炉,蹭蹭就上去了。她带领的攻坚课题,每一个战役,都是响当当、硬邦邦干下来的。这种精神一直伴随她走到现在,一步一个台阶,从车间主任、厂长、区委书记、共青团书记、统战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媒体是时代的见证者。媒体反映性别文化,也塑造性别文化。
 
一个判断:今天是女性真顶半边天的时代
去年3月,莫斯科机场。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媛挽手走下舷梯,世界为之惊叹!让世人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骄傲和自豪,那一时间,很多人都早早地在电视机前守候、很多人不断地刷新微博……
彭丽媛的美丽大方、雍容典雅,为中国外交增添了亲和、温暖和魅力。她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象征,她代表着中国女性,更加温暖更加自信,更具魅力和风采。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性地位提升,是中国进步的重要标志。 
2012年,我随陈至立同志率领的中国妇女高访团出访,我们团里有女法官、女校长、女企业家,十几天,三个国家,行程万里。在尼泊尔,与普通的平民百姓交谈交流;在美国,与希拉里、奥尔布赖特等高峰对话,并将中美两国的妇女交流作为一个新的领域,纳入中美人文交流的机制。
陈至立同志流利的外语、优雅的风度、娴熟的外交,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国家领导人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女性毫不逊色,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心。
女性的温暖、优雅和魅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女性风采和政治价值,不仅关系个人、家庭,而且影响国际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
这是一个最需要男女平等的时代。一个心理重于生理差异的时代,一个智能重于体能的时代。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男性体力占显著优势,男性占主导。信息时代,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相互渗透,加速了各个领域的互动融合,逐渐抹平了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体力不再那么重要,谁拥有智力优势,谁就可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在“男人的世界”里举足轻重。
在美国,曾被认为是“理工男”天下的硅谷,正逐渐发展成为“闺谷”,女性频频攀上事业的巅峰,谷歌、雅虎、脸谱网、邻客音等互联网公司,因为女性高管的作为而更加出彩出色。
曾几何时,绝大多数女性被排除在政治经济的核心之外。英国有一张著名的新闻照片:俯瞰议政会场,黑压压的礼帽中间只有一个亮色,那就是撒切尔夫人。就是撒切尔夫人,她第一天步入这个议会殿堂就发现,国会里居然没有女厕所。
现在的世界早已变了色调。女性国家领导人,在上世纪50年代还仅有1个人,60年代3个人,70年代7个人,80年代11个人,90年代超过了20人。
今天,女性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向上的一支力量。欧洲,默克尔举足轻重;美国,希拉里正酝酿下一次总统竞选;亚洲,朴槿惠风生水起。各国的国会中,女议长占14%;欧美企业中,女高管已达到了4成。许多统计都不约而同地显示:人均GDP和竞争力更高的地区,一定是性别差距更小的地区。
英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管理者的职业素质有十大优势。坚决果断、耐力持久、善于引导,等等。调查中,有3500名的英国男性职业经理人都表示,更希望顶头上司是个女性,因为女性管理者更善于领导公司走向成功。
时代给了女性无限的可能,那么我们自己准备好了吗?
 
两个遗憾:女性形象没跟上时代
第一,男性仍然是绝对的新闻主角。 
关于女性的报道,比较突出的是“三多三少”:做配角多,当主角少;娱乐性多、事业性少;生活型多、职业型少。
2009年有个调查,在32个省级电视台中,只有4家有专门的妇女节目,每周播出时间加起来才5个小时,而且不可能放在黄金时段,收视率不高、社会影响力也不大。
这么说,不是要刻意强调,大家都去做女性频道、女性节目。如果满屏幕都是女性,恐怕也不那么精彩。我只是用这样的实际,向大家说明,这依然是一个男性的时代。
男性的时代、男人眼中的女人,是女性发展必然要面对的现实。
“重男轻女”的报道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大同小异。有个调查机构选取了全球76家媒体,每5年做一次调查,统计新闻报道中女性出现的频率、担任的角色。1995年是17%、2000年是18%、2005年是21%、2010年是24%,虽然逐步是在上升的,但女性报道还是达不到1/4。如果说新闻是现实的镜子,那么这个镜子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实,女性当主角,新闻同样很精彩。
这次,习主席访问欧洲,一路上媒体发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发在人民日报微博上,是在荷兰,彭丽媛给郁金香命名;另有一张发在比利时《最新新闻报》上,是彭丽媛在问候前来迎接的孩子们。
两张照片,不约而同,第一夫人都是主角,效果很好,很有亲和力,但这是不多见的。
第二,新闻报道领域,女性大多被标签化、类型化。 
我先给大家读一篇报道,“33岁的女航天员刘洋,像一个小妹妹,跟在景海鹏和刘旺的身边。高挑白皙的她,是记者们镜头里的‘宠儿’。她带着甜甜的微笑向人群挥手致意。” 
这种语言表述,很别扭。女性娇小才是可爱?女性柔顺才是可亲?反正这种形容我不太接受。 
我觉得女性报道,常常就是这样被标签化和类型化的。有调查表明, 81.96%女性认为“大众传媒对女性有偏见”,认为“没有偏见”的只占9.02%。
在报道中,有三种现象很普遍:
——媒体中的贤妻良母型。如《渴望》里的刘慧芳,淳朴善良、勤劳贤慧,的确征服了一代观众,深深地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中国传媒大学做了个调查,广告中的女性角色,51.6%是家庭妇女。女性出现的地点,51.5%在家庭,只有14.5%是在工作场所。而男性即使是在家里,也多是在娱乐,做家务的只有5.3%。
媒体塑造的大多数女性,就是局限在家庭、美容、健身、婚姻等传统领域。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这种片面的、单一形象,显然没有跟得上时代。
——媒体中的女强人型。描写事业成功的女性,媒体总是称她们“女强人”、“铁娘子”,总是刻意突出她们“刚”的一面,甚至夹杂着否定和质疑,好像她们“有事业,但只有事业”。
这些年媒体热衷报道“剩女”现象,其中大多数是大城市里“职位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女性。言下之意,无非就是由于个人条件好,忙于事业打拼,影响了婚恋,强在事业,输在生活。可是,谁说女强人都是硬邦邦的,除了工作就一无所有呢?
当年报道任长霞,很多人普遍都着重讲她的干练、铁腕、刚毅……结论就一个:女强人。真实的任长霞是这样的吗? 
我们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任长霞的报道里有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当任长霞看到,罪犯的孩子久久地追赶着囚车,她的眼睛湿了,她让囚车停下来,打开犯人的镣铐,让犯人和孩子久久的拥抱。有人不解,问任局长怎么哭了。她说:“是呀,女人泪窝子浅”。就这句话,一个女公安局长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饱含深情。
——媒体中的花瓶型。前段时间,克里米亚的女检察长很火,网上随处可见她的生活照片,新闻报道主要关注,是她的美丽、她的萌。
的确很漂亮,但这样的报道,漂亮是不够分量的。它还容易让人产生其他联想。就有好奇的人在问,这个80后的单身妈妈,为什么能够担任这样重要的职务?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很遗憾,没有看到媒体对她的真实还原。
这些报道,把女性作为“花瓶”,只谈观赏价值,忽略她的社会价值。
 
三个改变:改变思维定势、改变传播观念、改变自我认知
改变是全方位的。有这样三个圆,是三个半径不断缩小的圆—— 
“思维定势”是社会大环境,是最外围的圆,社会要打破偏见;
最小的圆是“自己”,也是核心,女性自己要求进步、求发展。
第一个改变,思维定势,社会性别不等于生理性别。
刘延东同志曾经说过,生活里要记住性别,工作中要忘记性别。
这是给出了女性的一个时代坐标:前者是生理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社会性别,由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文化传统共同塑造。
是什么掩盖了女性的潜力?就是把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画上了等号。
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男人眼中,女人是家属,是从属。即使是劳模、是专家、是官员,仍然摆脱不了这两个“从属”。干事创业,女性只能当配角,难以“挑大梁”,只能落实,不能决策,只能守卫,不能攻坚。
评价女性时,关注点总是尊老爱幼能持家,细心耐心好配合。女性的职业魄力、能力和魅力容易被忽视。这是从男人的视角看女人,是用生理性别偷换了社会性别。
怎样对待女人?打破“男人眼中女人”的思维定式,既尊重她们的生理性别,更要挖掘社会性别的潜能优势。
有些国家就是从制度上来扭转这种思维定式的。我去了瑞典,很感慨。路上随处可见,男人们拿着奶瓶、推着婴儿车、抱着孩子。爸爸必须休满2个月的产假,休满了政府还会给奖励。这让很多中国爸爸羡慕。
在瑞典各级政府的管理层中,女性占52%;45%的议员、46%的政府大臣是女的。他们为了保证女性不受歧视,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提供议员候选人名单时,要求按照一女一男相隔的方式,而且女性一定要放在前面。
胡适说过: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第二,改变传播观念,立体化展现女性形象。
美国妇女媒体中心发布《2012美国媒体中的妇女地位》时,引用了一句话:“忽视妇女声音的媒体,就像一个从不听妻子说话的丈夫一样孤独。”
我曾写过《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那是一个让我十分感动的故事。草原人的生活习惯是从来不立碑的。但是我在草原上看过一个碑,是一群孤儿为草原母亲立的碑,也是草原唯一一块独特的碑。
建国之初、困难时期,三千孤儿从上海迁徙到内蒙古。是草原母亲张开温暖的双臂,用草原一样辽阔的胸怀,收养并抚育了这些孤儿。有一个妈妈收养了6个孤儿,她不让孩子们叫她额吉,却让他们姓党、姓国,让他们记住党的恩情,国家的关怀。那种爱,才是无疆的大爱,是母亲的爱,女性的爱,宽广的人间大爱…… 
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去年在美国和平研究所演讲。演讲台前,她少上了一级台阶。别人提醒她,她又从容的,微笑着迈上了一级台阶。没想到,这个举动,竟引起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中国女性“柔”的一面在那一刻绽放,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
第三个改变,自我认知,倡导女性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传统观念的桎梏,不仅造成社会对女性认知的偏差,也禁锢了女性对自己能力和发展空间的想象。媒体就应该打破这样的禁锢,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告诉每一个女性:改变别人的刻板印象,首先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媒体应该着重展现独立、自信、美丽的女性形象。让每个女性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在这个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凭自己的努力,能够赢得一席之地;让她们相信女性的魅力,在智力重于体力的时代里,温婉是一种足以改变粗粝世界的巨大力量。 
当然,媒体还应该关注女性公共政策,通过法律法规,为女性的平等发展创造机会。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相信别人,就是相信自己。这是媒体应该向女性传递的观念,也是媒体在报道时应该遵守的信念。
第一次性别解放,松绑“三寸金莲”,让女人自由行走;
第二次:松绑家庭束缚,让女人一步步走向社会。
今天,第三次解放,解放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手脚、我们的家庭羁绊,解放的是整个社会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维、旧眼光,是心灵的放飞、是观念的剧变!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我们有自己的文化。13亿中国人,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我们要有这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看清历史走向,准确定位国家坐标。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对形势的判断越准确,对自己该走的道路就更坚定。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每一个女性都有机会放飞自己的梦想,参与国家改革、世界发展的进程,每一个女性都有机会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女性的梦,你我的梦,国家的梦,就浓缩在我们每一个记者的镜头里、键盘中、版面上!
实现中国梦,一定是“人”字结构,相互支撑,一男一女,一撇一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女性必将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担当,诠释出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作者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本文文字略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报名咨询

021-65650813

021-51263651-8034

微信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4023701号 Copyright © 2003-2014 上海华智干部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