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谨”谈“慎”
说“谨”谈“慎”
谨慎,系合成词,各有其义。谨者,意谓慎重小心。孔子《论语·学而》篇有云:“谨而信”。可见,谨者作为,令人可信。慎者,与谨同义,更有当心之意。《诗·小雅·巷伯》有“慎尔言也”。有劝人千万当心:祸从口出。两字合成,谨慎,语气叠加,小心谨慎之意加重。《汉书·成帝纪》说到:“元帝即位,帝为太子,壮好经书,宽博谨慎。”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由是观之,谨、慎与谨慎,皆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国学论著中多的是对谨慎美德的给力点赞。不过,也有论者提醒谨慎须有度,过犹不及。如谨小慎微,本作“敬小慎微”,原意指“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淮南子·人间训》)”,谓用谨慎态度对待细小问题,以防造成较大的错误或损失,并无错证。但以后逐渐多指对于细小事情过分谨慎,以致流于畏缩,已有贬义,约定俗成了。尤其是当今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大胆变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谨小慎慎”,似不足取。
而今,反腐风暴骤起,“打老虎”、“拍苍蝇”已呈显效,主流媒体在报道和反思时,“谨慎”又成了见报频率甚高的词儿。何以如此?据报道,近几年来落马、被双开、拘禁、判刑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部长、厅局长、区县长和国企高管,何止成千上万。纪委公示、媒体披露、网上搜索的相关其贪污、受贿和腐化、堕落的罪行与劣迹中,还有贪官们在狱中忏悔材料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大抵不是生来就是坏胚子,且都有过意气风发、艰苦奋斗、勤勉从政、办事为民的光彩经历,都有过第一次伸手怕被捉的侥幸心理和胆怯心态。也就是说,这些贪官也曾有过“谨慎”的努力与克制。但是过了“谨慎”关,贪官们自恃权大包天,自恃靠山过硬,自恃“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人不知,就不谨不慎、胆大妄为起来,以致贪欲膨胀、无知无畏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旦“伸手必被捉”,终成阶下囚,痛哭流涕,一夜白发,后悔莫及。再想到“谨”、“慎”二字,就捶胸顿足,来不及了。
正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出于对各级党员干部的爱护、关心,郑重提出“慎独、慎微、慎初”的三慎要求,可谓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慎独,是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强调的修养准则,要求党员干部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这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做到。正如《礼记·中庸》所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释“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由于不在公开、公众场合,没有众目睽睽的群众监督,党员干部一有私心贪念,就会不慎伸手,开口决堤,不可收拾。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劝人为善,处事谨慎,是至理也。
慎微,虽与慎独近义,但其要求更加明确:党员干部要重视细微的或初发生的事端。诸如办事收小礼、开刀受红包、剪彩拿金剪等等,原来以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后来胃口愈来愈大,便狮子大开口,不仅乐于受贿,更是大胆索贿,大拿办事费、封口费、人情费、“公关费”……从“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做起,不满足于滴水沾鞋,到索性脱鞋下水,甚至在贿海中潜游摸捞了。这就要回到古人“谨小慎微”的规劝了,“圣人敬小慎微”,原意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是为“慎微”必须敬小——谨小的本意之所在。
慎初,意谓慎重地考虑事情。是对慎独、慎微的进一步要求。慎初,就要谨慎于始,慎独于初,为什么贪官中有“59现象”、“69现象”?都是因为这些贪官在离休、退休之时,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原始思想,索性最后抓它一把,捞它一票。一旦东窗事发,这些高官一世英雄、毕生功绩立马毁于一旦,不得善终。所以,古人有“慎终追远、慎终追始”之说。不慎终于始,其行不远。此真理也。说“谨”谈“慎”话“谨慎”,值得九思而行。
(摘自《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