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课题研究工作几个问题的探索

田炳臣

 

    党建研究包括对理论原则、实践活动、法规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深化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课题研究是党建研究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是通过对某些问题的实地考察、解剖分析等方法而获取理性认识、实践经验、努力方向。所以,党建研究与课题研究是互相依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为进一步做好党建课题研究工作,笔者对多年来自己做课题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体会进行了回顾梳理,从中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规范。

 

    1  关于党建课题的确定和管理

 

    党建课题研究,各级党组织及有关党建方面的社团组织年年都在做,选准研究方向和确定好研究题目十分重要。
    课题研究题目从哪里来?一贯确定题目的做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从中央文件、领导讲话中选题目。对于事关全局的大题目,往往还要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小题目,由一个单位牵头、多个单位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题目实际是上面出题目,下面搞调查研究,其中有的是已经在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性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证明它的正确性;有的是尚未定论的理念和做法,需要通过继续研究来论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还有的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进行探索性研究加以破解。另一种途径是以问题为导向确定题目。就是从党的建设遇到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入手,抓住党员、干部及群众强烈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找准研究的切入点确定题目。这种题目接地气、有针对性,研究出来的成果一般实用性较强。笔者在实践中感到,这两种确定研究题目的途径都是可行的,但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把确定研究题目作为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的过程,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在确定题目时既要考虑理论方面的题目,又要考虑实践方面的题目,力争做到大题目与小题目、宏观性题目与微观性题目、理论性题目与实践性题目的有机结合。
    课题如何管理?这也是做课题中遇到并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有的是通过召开课题协调会、阶段性汇报会、调研成果交流会等形式,协调落实课题、检查指导课题和进行课题调研成果交流,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最后釆取专家评审的方式,对课题调研报告进行评奖。优秀成果汇集成册或出版发行,其中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成果报上级党组织及有关部门。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不少地方党建研究会都是这么做的。还有的地方效仿社科课题的管理办法,每年的研究课题先由单位或个人申报,然后经专家评审立项,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督导,并根据课题的难度和完成情况分次拨给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研究成果评奖、汇集成册,转化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北京市党建研究会多年来一直采用这种做法。以上两种做法经过实践的检验都是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的,应当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党建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完善。但也有些地方图省事,采取年初把确定的研究题目请一些单位或个人认领、要求年底报研究报告就算完事,既不进行协调、检查和指导,也不拨给研究经费。这种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管理课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北京市党建研究会效仿社科课题管理党建课题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切实加强对课题的管理,是保证党建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和多出高质量成果的需要。因此,必须坚决纠正在课题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做法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多做一些扎实而富有成效的课题管理工作。

 

   2 关于党建课题调研的方法及效果

 

    党建课题调研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采用较多的有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综合比较、查阅有关资料等。一个党建课题的调研,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渠道进行,通过调研方法的互补作用,达到调研效果的最大化。无论采用哪种调研方法,都要注意调查地域选择的特色性和代表性、被调查对象的层次性和广泛性、调查内容及重点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查手段设计和运用的科学性等,这些问题如果考虑不全面或没有注意到,都会直接影响调研的实际效果。比如,问卷抽样调查,围绕调查题目和要了解的问题,问卷的内容究竟要涉及哪些方面?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口气怎样把握?抽样的人数多少、各类人员占多大比例为好?都需要认真仔细的考虑和精心设计。如果相信并用这种不够科学的数据作为论据去研究问题,那么研究岀来的成果可信度能有多高?为什么有一些人包括有的专家对问卷调查得出的某些数据打问号、持质疑态度?其中原因就在于有的问卷从内容设计、调查途径到人员抽样都不是十分科学,得出的结果水分较大。所以,党建课题调查方法的运用一定要从客观效果出发、讲求科学。
    做课题如何选择运用调研方法这只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有用的情况,掌握丰富而又符合实际的第一手材料。这不仅是调研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是需要下决心攻克的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实际,同群众零距离、心贴心的交谈,调查得来的材料才能真实可信,提出来的对策建议才能管用。那么,为什么现在调查真实的情况比较难呢?原因之一,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彻底消除,调查对象顾虑颇多,怕讲真话、揭露矛盾影响本单位、本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形象,怕触及到某些领导的敏感神经对自己的进步不利,甚至遭到打击报复。原因之二,民主氛围不浓,没有讲真话的环境和时间。比如,召开课题调研座谈会,调查组及陪同人员常常多于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般还会有当地及调查单位的领导在场,这种场面本身就对参加座谈的同志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再加上座谈时间的限制,发言者多数是照稿宣读。原因之三,调查者浮躁、缺乏责任心,只求该采取的调查方法都釆用了,该调查的内容都调查了,不求情况和材料是否真实有用。有一些被调查者也不把课题调查当回事、敷衍了事甚至弄虚做假,有意或无意的向调查者反映和提供不实情况。比如,问卷调查较为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当若干份问卷发到被调查单位的时候,组织此项工作的同志,不是按调查者的要求选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调查对象,让他们自己在问卷选项中亲自圈定答案,而是怕费事、指定某一两个人代填全部问卷。这样的代填问卷选项得出的数据和结果,所反映的只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情况。
    如何保证调查材料的真实性呢?首先,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每个党务工作者必须学会和认真掌握的基本功,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需要。因此,调查材料的真伪,直接关系到党的惠民政策、规定制度能否符合实际、取信于民,关系到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其次,改革调研方法。针对新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变化,应当更多地运用个别约谈的方法,或深入到车间班组、田间地头进行促膝谈心式的访谈,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创造有利于被调查者打消顾虑、敞开思想的氛围和环境,让他们能够把真实的情况和闷在心里的想法讲出来。问卷调查也不能把问卷随便一发就完事。第三,严格调查纪律。调查研究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需要有严格的纪律作保障。对调查研究工作不重视、不认真、不负责任甚至弄虚作假者,要视情节轻重及造成的后果,给予批评教育、诫勉直至党的纪律处分。

 

   3 关于党建课题调研报告的撰写

 

    党建课题调查以后,需要把零碎的材料归纳起来,通过综合分析、加工提炼形成调研报告。实现这一过程的做法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写出来的调研报告的质量却高低有别、差距很大。调研报告的质量,不仅反映了调查的广度、深度和对零碎材料的综合、加工能力,而且反映了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是对承担和完成课题任务情况的综合性检验。所以,要下苦功夫、用真功夫写好调研报告。从近年来课题调研报告的质量情况看,多数承担课题的单位和个人是肯于在撰写课题调研报告上动脑筋、下功夫的,调研报告的质量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是,也确有一些课题调研报告只求高度、新意、全面,不注意结构逻辑的严谨、观点用词的准确、语言例子的生动,存在着是结构不顺、内容空泛、文字粗糙、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由多家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完成一个重点课题的时候,子课题报告为主课题报告提供材料、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紧扣主题、互相照应不够。
    党建课题调研报告有哪几种写法、怎么写?大多数党建研究工作者不仅张口能详,而且是行家里手。可对于新做党建研究工作的同志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掌握的事情,需要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练习方能熟练掌握其写作技巧。从撰写课题调研报告的实践看,经常使用的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块块式”写法,也就是先把调查得来的材料按照实践探索、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等几部分扒堆归类,然后用灵巧的脑和手组装成一篇结构合理、语言生动、用词准确的课题调研报告。这种写法比较容易把握,因此被多数课题组和调研报告起草人所采用。另一种是“问题式”写法,就是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若干有针对性、需要回答的问题,釆取一问题一良方,把做法、问题、对策揉在一起,有情况、有分析,深入浅出,边叙边议,做到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这种写法同第一种相比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驾驭得好的话,写出来的调研报告会更加有说服力、实用性更强。至于调研报告采取哪种写法,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掌握材料的多少而定。
    要写好调研报告,笔者认为,课题组成员特别是起草人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亲自参加调查,并用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文件、资料以及所有的调查材料。对调查材料中的内容哪些能用做到心中有数,尤其要把鲜明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典型的例子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于在写报告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只要把前期的基础性功课做足、做好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撰写调研报告既是个用心活、细活,粗心大意不得;又是个苦活、累活,怕吃苦受累不行。二是要用心谋划调研报告的布局,认真提炼观点,用准字词。一个好的调研报告,不仅布局结构要合理,而且观点要正确、用词要准确。调研报告就好像一座别墅小楼,结构合理、造型新颖,看起来就覚得顺眼漂亮、舒心满意。三是要不厌其烦的听取意见,反复进行斟酌修改,切实把有益于提高调研报告质量的观点和内容都吸收进来。有人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一语道破了盖世之作的秘诀。党建课题调研报告也应该是这样,只要肯于在“改”上下功夫,自己改,请高手帮助改,多改、多打磨几遍,就一定能够成为党建课题调研报告中的杰作。

 

    4 关于党建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

 

    党建课题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这就要求不能让党建课题调研成果束之高阁,要设法把它转化为党建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在课题调研成果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有的地方把课题调研同起草文件、制定政策结合起来,课题调研也就是起草文件、制定政策地调研,课题调研报告写出来了,文件的初稿也就基本形成了。还有的地方把调研报告中的新做法、新问题、新对策及建议,摘录整理成内参简报,送党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直至中央领导参阅。在调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各地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的优秀调研成果汇集成册分送有关领导和人员,或由出版社编辑出版内部或公开发行,供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务、党建研究工作者学习、借鉴,以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但是,也应当看到课题调研成果转化仍然是目前党建研究工作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有的只重视确定每年党建课题,以及上级下达的调研课题和自愿承担的社团组织的课题,只关注课题调研报告的评奖情况,对如何转化课题调研成果重视不够、考虑不多、心中无数。有的把转化工作简单化,请专家对调研成果评评奖、汇编成书,或挑选几篇送领导审阅并获得肯定性的批示,就心满意足了,就认为是实现了转化。笔者认为,调研成果评了奖、成了书、领导有了批示,仅仅是作了转化的前期工作,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当然,这一步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迈出笫二步,把调研成果变为理性认识、政策制度;迈好最后也是最关键、最根本的第三步,把课题调研成果转化落实到行动上,使党建工作水平得到升华。因此,承担课题的单位和个人,绝不能满足于调研报告评上了奖、编进了书、领导作了批示。这种自足自乐、万事大吉的心态,是不利于调研成果向更高层次转化的。在调研成果转化问题上,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下定决心、一抓到底,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好、落实好。
    做好课题调研成果转化工作,笔者认为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把成果转化纳入课题研究整体工作中进行谋划和安排。也就是要把转化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部分,作为完成课题的一个步骤。在进行课题调研时就要注意听取如何转化方面的意见,了解转化的情况和做法,发现转化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撰写调研报告时要想着转化,写上转化,提出如何转化的具体意见。实践表明,把转化融入到做课题的整个过程和具体工作中去,有利于提升课题调研的实际效果。现在有的地方和单位总是把调研报告写出来了,才去考虑和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这种把调研与转化割裂开来地做法,转化工作就难免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的情况和问题。因为当年的课题紧紧张张做完已到了年末,来年的课题又要开始谋划和布置调研了。年复一年做课题,如果不高度重视、科学安排,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对此应当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调研成果转化工作的研究力度,力争让这一多年存在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能有所改变。调研成果转化之所以说它是难点,原因是对做好这一工作还缺乏应有的经验,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和实现转化?转化的目标、标准和要求是什么?都需要在研究探索中予以回答。加上党建课题调研成果转化工作本身固有的难度,不下决心坚持不懈攻关,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不过应当坚信,只要思想上重视了,工作上做到家了,课题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就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作者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报名咨询

021-65650813

021-51263651-8034

微信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4023701号 Copyright © 2003-2014 上海华智干部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