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职后培训制度不可无
尽管近年来上海每年参与各类终身学习及培训的人次超过千万,但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4年末,申城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仍成为“十二五”期末未能达成的两项指标之一。
同时,上海目前近1100万的外来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的比例。
另一方面,目前上海市针对职业院校开展职后培训还缺乏具体的投入制度保障,对于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教学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职业院校开展职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亟待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目前影响职业院校开展职后培训的主要问题有:
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上海职业院校的生师比例普遍较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学校在校生规模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有限的教师、教室和实训资源难以满足大量的职后培训需求,特别是教师的数量亟待增加。
分配模式不能体现职后培训特点。职后培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主要是利用晚上、双休日、寒暑假开展教学,这无疑占用了教师大量休息时间。而在当前的绩效工资制度下,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教学一般不计算在教师工作量内,不能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做与不做一个样,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就培训基地的管理来看,目前上海市职业院校共有90个左右的实训中心,有大批教师作为兼职人员从事着实训中心的运营和管理工作。而在当前绩效工资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这部分人员的工作也不能计算在绩效工资内,教师参与职后培训存在管理上的障碍。
为此,亟需完善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出台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保障职业院校开展职后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本人建议:要建立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教学及管理的工作津贴制度。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职业院校开展职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允许学校在绩效工资之外,对于教师利用晚上、双休日及寒暑假开展的教学活动,设立职后培训工作津贴,认可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教学及管理的工作量,按照课时支付教师劳动报酬,从而保障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
另外,还要增加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编制及为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障。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在兼职教师聘任方面应给予更大空间和支持。